跨越虚实,这届两会来自未来?
2020-05-26 19:33:33
  • 0
  • 0
  • 0
  • 0

这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有科技范的一届两会。

全息投影、VR、虚拟主播、机器人……很多以前我们只在好莱坞大片里见过的"未来科技",都已经在2020年的两会现场,从科幻走入了现实。

【1】

从武汉到北京,相隔1155.9公里,即使是最快的动车,也得跑接近5个小时。

但在今年两会上,现实世界的千里之遥,已经被科技变成了"零距离"。

5月18日,湖北咸宁崇阳县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走进新华社武汉分社的演播室,与身在北京的主持人高熹,做了一场"面对面"的实时访谈。

他们相互握手,畅谈过去未来,虽然身在两地,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没有丝毫延迟,清晰如在眼前。

这是新华社的一次全新尝试: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

传统的互动采访里,主持人和受访人必须坐进同一个访谈间,即使是远程的电话或视频交流,也会受到设备局限。

而现在,武汉、广州、昆明三地的分演播室里,这个互动采访系统会用全息成像技术采集全国人大代表影音信息,通过5G实时传输到北京,以真人比例进行动态三维重建,与主持人实时互动,最终真正跨越时空,让访谈双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全息影像的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来记录并再现三维的物体真实影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它的技术其实并不新鲜,电影里更早已司空见惯。

但在现实中,超远距离的、实时的全息互动,实现起来却不是易事。

我们必须同时有成熟的全息信息采集和重建技术,极其强大的实时运算处理能力,以及在极短的时间内,极稳定地传输远远高于视频的海量数据的网络能力,才能保证实时交流的体验不"翻车"。

这是一个极其严苛的要求,以致于在全息交互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时至今日仍未能大规模使用普及。

直到去年6月6日,5G正式商用。它的网络带宽数十倍于4G,网络时延也能从50毫秒缩短到10毫甚至1毫秒,可以让全息成像信息不用再提前录制处理,而是可以实时采集,并投放到异地演播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全部都是"中国造"。

据开发商中兴通讯透露,这个系统不仅仅能用于演播室,未来还部署在智能编辑部和各分社采编中心、采访车、现场报导工作区等临时节点,实现总部和分社,总部与单兵现场之间,甚至是单兵之间的多级高效协同和沟通,并能够与其他AI主播系统、临时性摄影棚、5G演播厅、云编辑平台对接,延伸和覆盖到其他各个固定、移动节点及5G催生的更多新场景产品中,实现一体化的可视调度指挥和互动采访,提高沟通协作效率。

5月25日下午,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工信部部长苗圩也引用了这个案例,来说明疫情防控之下,5G为社会带来的价值。

【2】

过去这几年,从央视的"康晓辉"、"小小撒",新华社的"新小浩"、"新小萌",人民日报的"果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AI虚拟主播走上了新闻播报台。

而今年,虚拟主播们也同样出现在了两会新闻现场。

比如新华报业的虚拟主播"汇汇",拥有丰富的两会知识库,用户只需长按页面上的小话筒,就可以向"汇汇"提问。

比如,每日经济新闻的首位虚拟主播"小每",刚刚在《2020两会特别报道韧劲中国》栏目里,第一次跟观众见面。

比如新华社也推出了新的虚拟主播"新小微",来担纲今年的两会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播背后,都是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们在提供技术支撑。

比如,正是基于搜狗公司的超写实3D数字人建模、多模态识别及生成、实时面部动作生成及驱动、迁移学习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新小微"已经成为全球首个3D版的AI合成主播。与2D主播相比,它的动作、表情、交互能力都有大幅提升,甚至可以换装,可以运动,可以支持不同角度、不同景深的拍摄。

而"汇汇"、"小每",以及哈尔滨报业集团的"小晴"等媒体的两会主播,也都是科大讯飞在提供最新的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人脸识别、口唇预测、音频驱动、图像处理、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

【3】

如果你看过《碟中谍4》,一定对那段特工戴上智能眼镜,在车站汹涌人流里寻找目标的情节印象深刻。

这样的神奇眼镜,也已经成为两会记者们的秘密武器。

每年,两会记者最头疼的一个难题,是全国两会代表超过5000人,几乎没有记者能同时认识所有代表,所以经常错失宝贵的采访机会。

而今年,中国联通为记者们提供了特别的5G+AR采访眼镜。它可以实时锁定人物、多人智能识别,记者只要目光一扫,就能立刻知道面前代表的姓名、身份等登记信息,也可以通过它快速找到重要的采访对象,甚至通过关联的手机APP,自动调出准备好的的采访提纲。

而且,眼镜上还集成了微型摄像机,可以实时录制和上传第一视角的简短视频,通过手机端直接上传发布,或是通过后端管理平台,提取视频中的对话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快速转为文字。

【4】

事实上,两会现场还有很多很多的"黑科技"。

有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比如智能机器人穿行于在会议室、楼道和代表房间,用无死角的消毒防范疫病,保护代表们的身体健康。

有的深藏幕后,默默工作,比如摄像记者的背包,内置了4K编码器和5G模组,在摄像机拍摄同时,视频就已经被采集成4K数据,并通过5G网络传回后方,实时直播或编辑加工。

但无论见与不见,它们都让我们与两会现场的距离,更近,再近。

我们经常说,科技改变生活。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认真倾听,科技大佬们的提案和发言,来了解行业将潮涌何方,来判断科技将如何演变。

但其实,改变已经从两会上的点滴开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