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科技外企如何抓住中国的“开放红利”?
2018-01-17 14:41:18
  • 0
  • 0
  • 0
  • 0

2018年来了。

在这新的一年,中国科技行业会有怎样的大趋势?

我个人的判断很简单,用两句话来总结:

(1)中国公司,走出去。

(2)外资巨头,投进来。

那么,如何理解这两个大趋势?

一,先说中国公司走出去。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过去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反复讲出海。

在2015年,我就判断,2016将成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出海风口,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将以更多元的方式、更密集的规模,集体走向海外市场。(https://baijia.baidu.com/s?old_id=382691)

这个判断已得到验证。过去2年来,从品牌到产品,科技创新到商业模式,从业务嫁接到资本联合,从贴牌、合营到入股、并购在内的各种方式手段;从BAT为首的巨头,到今日头条、滴滴等垂直行业独角兽,乃至摩拜、OFO等新兴企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扩张一直在不断加速。

而且,不仅是互联网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在更多的科技领域,中国公司都正在全面出海。

比如手机。

这个趋势背后的逻辑很清晰: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资本,中国都已经建立起强大实力;而在国内市场渐趋饱和,增长红利见顶的情况下,科技企业只能向外部寻找新的成长驱动力。

而外部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1)新市场:将中国成功的技术和模式复制到全球市场,扩大市场的容量基数。

(2)新领域:从线上走向线下,在跨界中发现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3)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乃至创造新的应用场景。

所以,2018年的情况会是:线上企业的战争,战场在线下;国内企业的战争,战场在国外。

其中,第一条路,也就是出海,最简单,确定性最强,见效也最快。

这个趋势,已经反复说过多次,这里就不再展开,也不再列举数据和案例了。唯一要强调的就是:在2018年,这个趋势不会减缓,而是还会继续进一步提速。

二、今天重点想讲的,是第二点:外资公司投进来。

2017年12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和商务部四部委联合发文,规定境外投资者在中国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的项目,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

简单来说就是:鼓励外企在中国继续扩大投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吸引了大批跨国企业来到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帮助中国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基地和最大的单一市场,也为这些跨国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改革开放30年历史,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得中国者得天下。

然而,自2010年以来,形势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

(1)人口红利殆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2)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在很多行业完成了替代和超越

(3)政策导向转向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外企的"超国民"优惠待遇持续缩减

诸多因素影响叠加下,很多外企都已在中国裁减机构人员,甚至撤离中国。

如今,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税改法案,对跨境税制做出重大调整,鼓励资本与产业回迁美国之后,外资的走向更加微妙。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政府此次新政,将有可能是新一轮外商投资中国周期的开始。

其原因在于,此次新规定所展现出来的鼓励态度,并不是局限于行业局部的,部一级的政策思路,而是来自更高层面的,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顶层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早在2017年8月,在美国税改法案通过前,国务院就已印发《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外商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四部委在12月的联合发文,其实是这一政策的落地细化。

这意味着,在鼓励外企投资这件事上,后续或许还会有更多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

它们将为外资企业带来新一轮的"开放红利"。

在此过程中,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对其他行业有巨大带动效应的科技行业,将有望成为受益最大的领域之一。

这带来的变化是:

一方面,外资公司有望在中国进行更多的产业布局。

另一方面,很多外企可能加大对中国创业公司的投资力度,因此,"2 VC"和"2 BAT"之外,在2018年,"2 外资"也有望成为中国创业公司的一个重要融资渠道。

三,值得注意的是,外企自身的条件不同,对待中国市场的策略不同,政策受益的情况也会各有差异。

无论是科技创新能力、高端制造能力、产业配套能力,还是政策引导方向、产业竞争环境、劳动力与消耗资源成本,乃至市场经济结构、用户品牌意识和市场需求趋势,中国今日的条件环境,都已经与改革开放时期截然不同。

在产业转型升级、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过去那种向中国转移海外淘汰技术、淘汰产能,或是以资本和技术直接换市场的粗放投资思路,已经不是中国所需,也难以实现外企自身的持续发展。

那么,就科技领域而言,外企怎样才能把握趋势,抓住中国的政策红利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简单地在中国市场"挣快钱",也不能只是在天安门跑跑步,在博鳌做做演讲,而是要把自身的发展,与中国的产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真正绑到一起,与中国经济和社会共同成长。

比如高通,主要收入来自小米、vivo、OPPO等安卓阵营的中国手机公司,近两年来,还与贵州省政府合资成立华芯通,与大唐电信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投资超过40家中国创新公司,与百度、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到现在,高通的立场与利益,已经与中国手机行业高度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反例是苹果,在过去5年的营收从10亿美元飙升到38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市场,但它在中国的投资一直廖廖无几,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投入仅35亿元人民币,中国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也长期受到压榨。

当然,就我个人来看,最值得参考的一个案例,是三星。

自从 1992年中韩建交,三星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东莞成立第一家在华合资企业,至今已有25年。

在这25年里,三星旗下的23家公司中,已经有18家进入中国,涉及电子、金融、重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在中国设立148个分支机构,其中包括35家生产工厂,雇员规模超过10万人,占全球总数的三成。

目前,三星90%的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仅2016年,三星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规模达到333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4%,中国本地的采购额达337亿美元,与三星合作的中国企业也已经超过4900家。

最重要的是,从原材料加工、关键零部件制造到产品,从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从核心技术到产业生态,三星在中国建立的,是一个全流程的、完整的业务体系。

与很多外企不同,三星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全部都在中国进行再投资,仅最近4年的投资额,就已达到180亿美元。而且,三星近几年在中国投资建设的工厂,基本上都是立足前沿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先进工厂。

比如,落户于西安高新区的三星芯片工厂,生产世界最先进10纳米级的Nand Flash存储芯片,仅一期投资就高达100亿美元,是当时三星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单体项目。

经过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它已经成为三星在海外唯一的集存储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生产基地。而且带动了160多家配套企业进驻西安,在当地形成了产业规模过千亿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而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三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投身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起覆盖科普创新、教育支援、社会帮扶、环境保护四大领域,9大核心项目的公益方阵。仅三星希望小学就已援建150所。

而在2017年11月7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最新排名中,中国三星连续五年位列外企第一,连续两年名列全榜第四。

"中国三星将继续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2017年12月23日,三星大中华区(以下简称中国三星)新任总裁黄得圭在"探知未来"2017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大赛总决赛首度公开亮相时表示。

虽然就任只有1个月时间,黄得圭仍然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完成了超过10分钟的演讲。据他透露,他每天都会提前早起,花2个小时练习中文。

而这,也正是中国三星的传统:在本地任职的高管都必须用中文办公,以及与员工交流。

为了彻底融入中国,三星甚至特意将中国公司的名字,从"三星中国",改成了"中国三星"。

也正是因为真正与中国深度捆绑在一起,中国三星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品牌,不管其他外企在中国市场有多大的风雨,多少的波折,三星始终能受到中国政府与用户欢迎,也与中国产业链共同成长。

而这,也是在2018年,外企获取中国"开放红利"最好的"中国市场生存术"。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