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9:告诉你京东零售穿越迷雾的秘密
2019-12-30 18:48:14
  • 0
  • 0
  • 0
  • 0

巴顿将军曾说,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在站立顶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弹力。

过去这一年,京东零售用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证明。

2019年1月,淡马锡清仓了自己持有的京东股票。

当时,京东股价已经从2018年初的50.68美元高点,一路跌到19.21美元,跌幅超过60%,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分析师继续看空京东,各家机构纷纷也仓惶减持离场。

然而,只用了12个月,京东的股价就重新回到了35.95美元,年内涨幅超过80%。

这个跌宕的股价走势,同样也是这家电商巨头,在内忧外患交困之下,以果决变革一路杀出困境的发展轨迹。

【1】至暗危局

2018年12月,担任京东商城轮值 CEO刚刚半年的徐雷,拉着京东商城的20多名核心高管,在广东肇庆开了个会。

一开,就是三天三夜。

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为危局中的京东零售业务,找到突围方向。

会议开始前,徐雷特意让经营分析部门,成立了一个名叫"至暗时刻"的新项目,用来提醒高管们,京东商城面临形势的严峻程度。

从财务数据来看,在2018年第四季度:

京东的季度GMV增速,从前一年同期的33.1%,下降为27.52%,首次跌破30%。

收入增速,从前一年同期的61%,下降为41%,降幅达33%。

降幅活跃用户增速,从前一年同期的27.6%,下降为4.38%,降幅达85%。

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从前一年同期的9亿人民币,扩大至48亿人民币,亏损增幅达433%。

财务数据背后,是更加危险艰难的趋势走向:

外部,竞争形势日益残酷。

新一轮的互联网寒冬来临,移动人口红利殆尽,网络零售红利消失,行业竞争重心从"增量"圈地,变成了更加激烈的"存量"厮杀。

内部,"大公司病"日益沉重。

十多年的高歌猛进,让很多人用欲望代替了逻辑,唯KPI论和"交数"文化盛行、部门墙越来越高、缺少统一经营逻辑、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对客户越来越傲慢……

如果停在原地,"至暗时刻"已为时不远。

然而,船大调头难。

作为一个拥有3万多名员工的庞大组织,京东商城要力挽狂澜,扭转倾颓大势,又谈何容易?

【2】达成共识

时光倒转,在2015年底,京东也曾经历过增速放缓、组织臃肿、士气低迷的艰难困顿。

当时,是刘强东重回一线,连番整肃,裁员换血、架构调整、业务优化,才让京东拨乱反正,重拾增长。

而在2018年末,京东零售业务线的这场突围,走的却是另一条路。

无论是刘强东本人,还是徐雷等其他京东高管,都没有自上而下的、一锤定音式的"独断"。

而是所有与会高管先集体讨论,然后分组PK,最后一起投票,最后一起得出决议。

在京东的历史上,这样的决策方式,是第一次。

而且,会议过程极其激烈。

仅仅是确定经营理念,就讨论了6个小时。甚至在95%内容已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所有人还围在大屏幕面前,激烈争论了45分钟,最终才达成框架性决议。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启动变革?

徐雷说,这不仅是一个决策过程,更是一个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

所有变革在成功前,都会有一些艰难的决定,有一些激烈的矛盾。

而在徐雷最看来,整个团队能否发自内心地理解和认同,是一场变革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关键。

京东商城的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则将未来可能的冲突与影响,提前降到了最小。

比如,所有与会高管都要对各个业务进行"健康诊断"。

那些看上去指标漂亮,但不补贴就没有订单的项目,伤害用户利益或合作伙伴利益的项目,都必须果断关停。

而有些看上去赔钱,但对提升用户体验,长远价值大于损失的项目,则继续保留。

每一个项目,是关还是留,都不是由徐雷来决定,而是经过所有人的判断、争论和集体投票后,最终得出的结果。

于是,不管哪个项目被关掉,都不会为变革留下隐患。

就这样,在激烈的讨论之后,变革的顶层框架达成共识。

10天后,京东商城正式宣布最新组织架构调整。

40天后,京东商城升级为京东零售集团(以下简称京东零售)。

变革开始。

【3】新的红线

肇庆会议的四天四夜讨论,最后总结形成了一句话:

"以信赖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

正是变革之后,京东零售的经营理念。

乍一看上去,这只是一句粗略空泛、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

无论信赖、客户,还是价值,每天都有无数人、无数企业挂在嘴边。

但当这三个词,成为京东零售员工行为规范的底线和红线,情况就开始转变。

每一家企业的每一个产品、每一笔业务、每一次管理,背后都是由无数微小的决定组成。

某个业务要不要做、某个品牌要不要合作,某个供应商选A还是选B,某个人的考核是A还是C……在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之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徐雷说,在京东零售蒙眼狂奔的时代,京东对于人才的考核也是工厂式的,以GMV和财务指标为导向的。

这种业绩考核体制,只会让团队沉醉于数字的增长,最终导致一些短期利益至上的行为被纵容、一些不符合客户价值的事情发生。

比如,一些项目靠补贴投入拉动,长远也看不到扭转可能,只要停下来,用户和收入就断崖式下滑。

但最终来看,GMV的增长还是要追求的,但那只能是结果,而不能是出发点。

否则,动作就一定会变形。

现在,京东零售变革之后的目标,已经转变成了"有质量的增长"。

用徐雷的话来说,就是三个"坚决不干":

以长期利益为代价,获取短期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干。

盲目投入资源,没有独特价值创造的事情,坚决不干。

盘剥合作伙伴、饮鸩止渴的事情,坚决不干。

比如,过去有一段时间,京东内部过于聚焦数据和成本,对用户体验重视度不够,而现在,京东零售的业务和服务要降低成本,都必须要以优先保障用户体验为前提。

【4】无限可能

京东零售的变革,除了价值观的调整 ,还有组织架构和业务能力的优化提升。

近几年来,一个最重要的行业趋势,就是零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从线下卖场到线上商城,从社交电商到直播购物,从生鲜超市到无人商店,任何可以触达用户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全新的零售场景。

每一个场景,都是机会,可能带来新的交易和收入。

每一个场景,也都是挑战,新玩家和新模式不断出现,不断加速赶上。

"京东已经从行业颠覆者变成了被挑战者。"徐雷说。

而现在,京东要做的就是,从以前的单纯以货为中心,变成以客户为中心。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零售战争,必须进行的转变。

在2018年底的组织架构调整中,京东零售业务线的组织体系,就从以品类为中心的纵向架构,变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横向架构。

调整前,主要分成大快消、电子文娱和时尚生活的"三大事业群",每一个事业群的业务纵向打通,围绕不同的业务品类展开经营 。

而调整后,变成了前台、中台、后台"三条线":

前台快速洞察和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进行面向客户的产品创新和精细化运营。

中台将京东10多年沉淀积累的供应链、技术、营销、客服、基础平台业务等专业化能力,进行标准化、组件化、平台化、系统化,为前台做好赋能和支持,打造核心能力的竞争壁垒。

后台承担组织及业务变革的整体协调和支撑。

通过这样的架构,京东更可以将自身多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能力体系,开放给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围绕用户的需求,不断开发无限的场景。

这样,无论是怎样的全新零售场景,京东都能够快速进入,始终在最适合的时间、最适合的场景,给用户提供最适合的商品及服务。

在2019年,我们就已经看到,京东在大量业务场景上都有了更快的反应速度,并与合作伙伴有了更多的创新合作,对市场的触觉更加敏锐,执行力也日益强大。

比如,主打下沉市场的"京喜",2019年9月全新上线,三个月就跑出了"惊喜速度",日均订单量稳超百万,在双11期间更为全站带来了近4成的新用户。

比如,打通京东超市、品牌伙伴及社会化网点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物竞天择",实现了运营成本超过50%的平均节约,同时让用户平均只需2小时、最快半小时就会收到商品,合作伙伴也得到更高收益,计划未来三年累计成交8000亿。

比如,通过京东的供应链协同,为消费者提供生鲜产品的7Fresh七鲜生活和七范儿两大创新业态,都在2019年内成功落地。

比如,将京东组件化、积木化的技术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的零售SaaS解决方案"开普勒",今年双11,为京东引入了超过10%的交易额。

比如,通过海外大厂直接采购,打造进口商品绿色通道的"京东国际",已经摆脱了前几年的亏损,通过安全性和功能性,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比如,为三四线下沉市场人群提供金融、物流和商品一站式服务的"惠民小站"。目前已经超过4万家,招募了6.5万名合伙人,覆盖全国1700多个区县和8万多个乡镇。

比如,通过京东数据,帮助合作伙伴和客户提升产品体验的C2M反向定制合作,将产品需求调研时间减少了75%,新品上市周期缩短了67%,未来三年的累计成交额预计将达到10000亿元。

比如,为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服,2019年为超过6000家大型企业客户和超过700万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了服务,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

……

这样的变化,已经数不胜数,而且还在不断演进,时刻创新。

【5】制度落地

要在京东零售这样一个复杂组织里,推行如此深刻的变革,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徐雷的办法,是在业务决策时,在资源分配时,在绩效考核时,都以客户和价值作为标准、作为依据、作为导向,用制度让每一个员工都加入到变革中来。

由于京东管理结构相对扁平,徐雷的工作非常繁杂,时间非常宝贵。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公司里开的每一场会,最少都得有1个亿的价值。

而在2019年,徐雷只有一个例会,是每周都必定参加的。

每周一下午,京东前台的所有运营,都会用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向他汇报,其中最受他关注的,就是用户的体验。

此外,客服和体验部门也会每两周向他做一次例会汇报,雷打不动,除非他出差离开北京。

更具标志意义的一个变化,是在2019年,NPS(用户体验指数)也成为了京东零售新的考核KPI。

这是一个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反映可持续增长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得到推行。

简单来说,NPS就是观察用户,是否愿意将自己购买的产品推荐给其他人,以此了解用户对产品和服务是否真正满意。

这意味着,用户口碑成为了最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

而正是商品品质、购物体验、客户服务,这些以前在GMV和财务指标里无法体现、无法量化的要素,决定了用户口碑。

这就倒逼"以信赖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业务的每一个细节,让各个部门真正花心思把业务做好,而不是去追求漂亮的数据。

最终,实现用户体验的持续提升,实现真正有质量的增长。

而徐雷透露,京东未来还会继续围绕前台、中台和后台,树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激励理念,从价值创造的界定、评估和分配三个方面,不断优化组织的激励体系和配套机制,为具有开拓性的人才提供更合理、甚至是激进的薪酬激励。

而在组织上,也会进一步扁平化,减少汇报层级,加强一线授权,打破常规,营造更加开放创新的工作氛围,让更多年轻人承担关键任务。

【6】重回增长

经过一年磨合,京东零售的变革已经初显成效。

11月15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主要核心业绩指标全部都欣欣向荣:

营收达到1348亿元,远超市场预期。

季度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0.6%。

自由现金流增长至156亿元人民币,环比大幅提升。

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3.344亿,环比新增1300万,创下近七个季度以来最大增量。

经营利润率创下3.3%新高,首次进入"3时代"。

纵观2019年的前三个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速更分别达到20.9%、22.9%、28.7%,用户、业务、效率都在加速增长。

这意味着,京东集团已经实现了最为艰难的换挡提速,在2018年的触底之后,重新回到高速增长轨道。

不过,在徐雷看来,这些数据都并不是最重要。

他最满意的,是京东零售内部的风气变化。

在2019年初,刚开始推NPS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甚至有人对徐雷说,这个决策"疯了"。

而现在,大家都已经真正在用NPS来帮助自己把业务做好,甚至开始在更小的类别、更多的方式上进行创新和挑战。

"刚开始运转NPS的时候,我们的数据惨不忍睹,到现在我们已经提高了非常多。"徐雷说。

更重要的是,在业务不断扩张,资源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所有人都真正坐了下来,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前台、中台还是后台,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还是第三梯队,都没有互相指责,而是无缝配合,互相帮助,一起把事情做好。

"这种氛围是我最在意的。"徐雷说,"我在京东的10年历史上,从今年一月份到现在,可以说团队氛围上、协作上、目标上、管理上,都是最好的。"

不过,在徐雷看来,这一切也都还只是开始。

在他的规划中,京东零售的变革最少需要三年才能完成。而且作为打基础的第一年,完成度可能不是33%,甚至可能只有15%。

在他看来,目前只能算是稳住阵脚,调整阵型、打法,形成统一策略,后面的加速度会越来越快,而"真正的战役"应该要到2021年才会真正展开。

如果更长远地来看,这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战役而已。

变革永无止境。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不是拼多多、是不是阿里?我说,可能在外人看,或者某些视角上看,可能是这样。但我始终认为,京东的对手,永远是自己。"徐雷说。

文/王胖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